English

西部大开发应把握好几个关系

西部大开发笔谈
2000-03-2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部署。加快西部开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也是空前艰巨的历史任务,在工作中应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

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加快开发西部地区的论述中明确指出:“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新的对外开放环境,充分考虑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新变化,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西部大开发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东部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的背景下进行的。与东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之初的情况相比,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因此,西部大开发,既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政策的引导,更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依靠国家宏观调控更多地支持西部大开发,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国家通过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投资规模,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同时,给西部地区必要的政策扶持,增强西部地区对市场资源和各类要素的吸引力,并通过政策引导,培育和发展西部市场,缩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市场机制发育程度上的差距。

市场经济的内在动力是通过竞争获取最大利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可以更多地吸引社会投资,包括区外、国外的投资,使这些投资按市场经济原则流动和配置,做到“你赚钱、我发展”。把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重蹈过去那种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搞重复建设的老路;可以发挥市场引导与政策保障的双重效应,促进国外、东部地区和西部自身三股力量的整合,使西部大开发在主要依靠自身力量的同时,得到国外和东部地区更多更大的参与和支持。

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大,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大开发不可能每个地区齐头并进,而应该是先易后难,由点到面,依次推进,走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路子。可选择若干基础条件好的地区、产业和项目率先突破,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现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开发,有目标、分阶段地推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实施重点突破战略是落后地区实现后来居上的成功之路。重点突破可以使开发投资尽快得到回报,可以集中有限财力办大事,从而避免一哄而起、遍地开花,造成大起大落。美国西部大开发经历了上百年时间,就是分阶段、有重点推进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也是通过一个个的重点突破,一次次地带动了全局发展。

陕西省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市场最近,这既可以使陕西成为生产要素由东向西转移的首选承接地,又可以使陕西成为向大西北乃至整个西部地区转移的起点。西安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和西北的经济、金融、交通、信息中心,可以在西部大开发中成为依托和载体,发挥多种服务功能。所以,在区域布局上,陕西有条件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点,成为大开发的“桥头堡”;在开发步骤上,有条件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第一阶梯”。从陕西的省情出发,我们将重点发展以西安、宝鸡、杨凌四个国家级高新区为龙头的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同时带动陕西、陕北的发展。根据中央确定的近一个时期西部大开发的重点,结合实际,主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山川秀美工程、产业结构调整、科技教育和改革开放,在这五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推进陕西的大开发、大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了,经济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只有从根本上改善基础设施落后状况,才能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增长。所以,西部地区当务之急就是要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基础,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投入,超前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搞好各项建设。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强铁路、机场、天然气管道以及电网、通信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放在突出位置,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长远大计,对经济增长会产生长期效应。西部地区要抓住当前国家加大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机遇,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选择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点,培育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以产业发展来支撑和保证经济增长。陕西高新技术、旅游、果业和军工具有明显优势,要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快培育这四大支柱产业,构建陕西特色经济,使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有一个质的飞跃。

开发自然资源与开发人力资源的关系

西部地区资源富集,从当地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资源开发利用,无疑是西部地区的正确选择。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对西部资源性产品和劳动力需求带来了巨大挑战。因为在这种形势下,当地是否拥有资源,不再是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适应新形势,必须对西部地区以往实施的资源导向型战略重新审视,变资源导向型战略为市场导向型战略,由过去主要开发自然资源转变为既开发自然资源又开发教育、技术、信息、市场等各类要素,且以优先开发“软要素”为主,走科技创新、知识增长的经济发展道路。

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实质是知识差距、信息差距、教育差距、技术差距与体制差距。研究表明,与单纯强调资本投入相比,知识、教育、计划生育、通信和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各省人均资本增长与东部大体相当,但发展差距逐步拉大。这就表明,有形物质资产的投放并不完全是造成地区差异的最主要原因,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原因归于知识、信息、教育、技术等无形资产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西部地区应当在强化自然资源开发的同时,更加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并优先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知识、信息、教育、技术等的差距。

改善生态环境与脱贫致富的关系

陕西省已确定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切入点,全面启动了山川秀美工程,力争经过若干年艰苦努力,使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善,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十分严重,严重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直接影响着全国的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生态环境建设,事关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长远发展,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把改善生态环境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把退耕还林(草)与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着眼于经济增长和农民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着眼于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先行试点、稳定推进的原则、农民自愿的原则和“以造定退定补”的原则,立足于发扬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让广大农民从改善生态环境中尝到甜头,看到奔头,保持生态建设的主体地位和持久热情,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经济开发与深化改革的关系

西部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没有体制的创新,就难有经济的腾飞。西部地区的国有经济所占份额大大高于东部,传统体制的烙印较深,经济体制改革总体上落后于东部。从深层次看,西部与东部的差距实质是体制上的差距。西部的一些地区如陕西,人才不少,科技力量也较强,但人才作用的发挥却始终不很理想,科技成果转化率也很低,关键是体制不活。所以,西部大开发首先应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迈出更大步伐。通过改革,激活生产要素,释放人的活力,调动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创造力。

自力更生与争取外部支持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看,西部大开发的过程就是西部地区在国家支持下,依靠西部地区人民的自身努力,逐步缩小与东部差距,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振兴的过程;就是西部地区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奋起直追,逐步实现西部地区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要努力争取国家更多的支持,同时必须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坚决克服等靠思想和畏难情绪。要扩大利用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的规模,更应当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上下功夫。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提高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由国家推动型开发转变为自我成长型开发,推进西部现代化进程,那种把西部大开发寄望于国家的大规模投资,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当然,我们强调自力更生并不是闭关自守、关起门来搞开发。一个地区的开放程度决定着它的发展速度。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我国即将加入WTO的形势下,西部地区必须把对外开放提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下气力改善投资环境,努力营造一个比沿海地区当年改革开放时更具有吸引力的发展环境,吸引国内外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参与西部大开发,促进西部大发展。(作者系陕西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